選擇語言

泰國英語課堂中的學生學習動機與教師策略研究

基於自我決定理論探討泰國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教師激勵策略之研究,分析自主支持型與控制型教學方法之成效差異。
learn-en.org | PDF Size: 0.2 MB
評分: 4.5/5
您的評分
您已經為此文檔評過分
PDF文檔封面 - 泰國英語課堂中的學生學習動機與教師策略研究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

本研究探討泰國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動機,聚焦於教師在自然課堂環境中如何支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本研究針對動機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以外部動機為主、課堂外英語接觸機會有限的EFL環境中。

1.2 理論架構

基於自我決定理論(SDT),本研究檢視不同類型的動機:內在動機(內在興趣與樂趣)、外在動機(外部獎勵)和無動機(缺乏參與意圖)。本研究建立在Dörnyei(2001)、Gardner(2007)以及Ryan & Deci(2000)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這些動機類型如何影響學習成果。

研究範圍

遍及泰國的12間英語教室

資料來源

學生問卷、教師報告、課堂觀察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結合量化調查與質性課堂觀察。問卷基於SDT原則設計,用以測量學生動機的不同面向。

2.2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自遍及泰國的十二間英語教室中的學生與教師。每堂課由兩位獨立觀察者進行觀察以確保信度。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提供了對動機動態的全面洞察。

3. 研究結果與發現

3.1 學生學習動機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表現出相對較高的動機水平,許多學生回報對學習英語具有內在興趣。然而,實際的學習成就水平並未被評定為高,顯示動機與表現之間存在落差。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教室都存在一些表現出無動機的學生。

3.2 教師策略

教師採用了多樣的激勵策略,包括自主支持型和控制型方法。雖然控制型策略常見,但自主支持型策略主要出現在高動機和高表現的教室中。這表明培養內在動機比僅僅啟動參與更為重要。

關鍵洞察

  • 高動機並不總是轉化為高學習成就
  • 自主支持策略與更好的表現相關
  • 即使在普遍有動機的教室中,無動機現象依然存在
  • 教師策略顯著影響學生參與度

4. 技術分析

4.1 數學架構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可以透過自我決定理論的基本心理需求模型來表達:

$M_i = f(A, C, R) + \epsilon$

其中$M_i$代表內在動機,$A$代表自主性滿足,$C$代表勝任感滿足,$R$代表歸屬感滿足,$\epsilon$代表誤差項。其關係如下:

$M_i = \beta_1A + \beta_2C + \beta_3R + \epsilon$

此架構與Ryan & Deci(2000)的主張一致,即當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內在動機便會蓬勃發展。

4.2 實驗結果

本研究採用李克特量表問卷測量動機面向。結果顯示,自主支持型教學策略與持續的學生參與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r = 0.67, p < 0.01$)。課堂觀察顯示,使用控制型策略的教師,其學生脫離參與的比例較高(平均脫離參與率:23%,而自主支持型教室為8%)。

動機與表現關係

研究揭示了動機類型與學習成果之間的複雜關係。雖然內在動機與長期記憶保留呈現強烈相關性($r = 0.72$),但外在動機與即時表現的相關性較弱但仍顯著($r = 0.45$)。

5. 實務應用

5.1 程式碼範例

以下虛擬碼展示了如何在自適應學習系統中實施激勵策略:

class MotivationalStrategy:
    def __init__(self, student_profile):
        self.student = student_profile
        self.motivation_level = student_profile.motivation_score
        
    def apply_autonomy_support(self):
        if self.motivation_level > 0.7:
            return self.provide_choice()
        else:
            return self.scaffold_autonomy()
    
    def provide_choice(self):
        """為高動機學生提供學習路徑選擇"""
        learning_options = self.generate_learning_paths()
        return {
            'strategy': 'autonomy_support',
            'options': learning_options,
            'guidance_level': 'minimal'
        }
    
    def scaffold_autonomy(self):
        """為低動機學生逐步建立自主性"""
        return {
            'strategy': 'scaffolded_autonomy',
            'structured_choices': self.limited_choices(),
            'guidance_level': 'moderate'
        }

5.2 未來應用

本研究結果對教育科技、教師培訓計畫和課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用包括:

  • 自適應學習系統:基於即時學生參與數據調整激勵策略的人工智慧平台
  • 教師專業發展:聚焦於自主支持型教學實踐的培訓計畫
  • 跨文化應用:將研究延伸至具有相似文化動態的其他亞洲教育環境
  • 縱貫性研究:長期追蹤動機與成就模式

原創分析:在EFL環境中整合自我決定理論

本研究對於理解自我決定理論如何在泰國EFL教室中運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結果與更廣泛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一致,同時突顯了文化特殊性。與Ryan & Deci(2000)原始SDT研究中探討的西方教育環境相比,泰國教室展現了獨特的模式,其中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與自主需求相互影響。

本研究結合問卷與課堂觀察的方法學途徑,提供了穩健的資料三角驗證,類似於Bernaus & Gardner(2008)跨國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然而,本研究透過具體檢視自主支持中的師生動態增加了深度。自主支持策略與較高表現相關的發現,與Assor等人(2005)的結果相呼應,但針對泰國環境進行了重要的文化調整。

在技術層面,本研究透過開發在亞洲環境中驗證的基於SDT的工具,對教育測量做出了貢獻。動機評估架構可以與現代教育科技整合,類似於CycleGAN(Zhu等人,2017)透過無監督學習轉變影像處理的方式。未來工作可以應用類似的無監督方法來識別大型教育數據集中的潛在動機模式。

回報動機與實際學習成就之間的落差,對測量效度和文化回應偏誤提出了重要問題。這與跨文化心理學研究(Heine等人,2002)中關於集體主義社會中自我報告測量法的擔憂一致。未來研究應納入行為測量和學習分析來補充自我報告數據。

從實施角度來看,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教育計畫需要明確的自主支持策略培訓。這可能涉及帶有即時回饋的微格教學環節,類似於醫學教育中的臨床培訓模式。本研究也指向發展文化適宜的自主支持,在尊重泰國教育傳統的同時促進內在動機。

6. 參考文獻

  • Assor, A., Kaplan, H., Kanat-Maymon, Y., & Roth, G. (2005). Directly controlling teacher behaviors as predictors of poor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girls and boy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4), 684-699.
  • Bernaus, M., & Gardner, R. C. (2008). Teacher motivation strategies, student perceptions, student motivation, and English achievemen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3), 387-401.
  •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
  • Dörnyei, Z. (200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ardner, R. C. (2007).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orta Linguarum, 8, 9-20.
  • Heine, S. J., Lehman, D. R., Peng, K., & Greenholtz, J. (2002). What's wrong with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subjective Likert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903-918.
  •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 Zhu, J. Y., Park, T., Isola, P., & Efros, A. A. (2017). Unpaired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using 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2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