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泰国英语课堂中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泰国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教师激励策略,发现自主支持型与控制型教学方法的差异与成效。
learn-en.org | PDF Size: 0.2 MB
评分: 4.5/5
您的评分
您已经为此文档评过分
PDF文档封面 - 泰国英语课堂中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本研究调查泰国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重点关注教师如何在自然课堂环境中支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该研究探讨了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以外部动机为主、课外英语接触机会有限的英语作为外语(EFL)教学环境中。

1.2 理论框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内在动机(内在兴趣和享受)、外在动机(外部奖励)和无动机(缺乏参与意愿)。该研究建立在Dörnyei(2001)、Gardner(2007)以及Ryan & Deci(2000)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探讨这些动机类型如何影响学习成果。

研究范围

覆盖泰国12个英语课堂

数据来源

学生问卷、教师报告、课堂观察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将定量调查与定性课堂观察相结合。问卷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原则开发,用于测量学生动机的不同维度。

2.2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自泰国各地十二个英语课堂的学生和教师。每节课由两名独立观察员进行观察以确保可靠性。数据来源的三角验证为动机动态提供了全面的见解。

3. 结果与发现

3.1 学生动机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动机水平,许多学生报告了对学习英语的内在兴趣。然而,实际的学习成绩水平评估并不高,表明动机与表现之间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课堂都包含一些表现出无动机状态的学生。

3.2 教师策略

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激励策略,包括自主支持型和控制型方法。虽然控制策略常见,但自主支持策略主要出现在动机强烈且表现优异的课堂中。这表明培养内在动机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启动参与。

关键洞察

  • 高动机并不总是转化为高学习成就
  • 自主支持策略与更好的表现相关
  • 即使在普遍动机强烈的课堂中,无动机现象依然存在
  • 教师策略显著影响学生参与度

4. 技术分析

4.1 数学框架

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心理需求模型表达:

$M_i = f(A, C, R) + \epsilon$

其中$M_i$代表内在动机,$A$代表自主性满足,$C$代表能力感满足,$R$代表关系性满足,$\epsilon$代表误差项。关系遵循:

$M_i = \beta_1A + \beta_2C + \beta_3R + \epsilon$

该框架与Ryan & Deci(2000)的命题一致,即当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就会蓬勃发展。

4.2 实验结果

研究采用了李克特量表问卷测量动机维度。结果显示,自主支持型教学策略与学生持续参与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 = 0.67, p < 0.01$)。课堂观察显示,使用控制策略的教师课堂中学生脱离参与的比例更高(平均脱离率:23%,而自主支持型课堂为8%)。

动机-表现关系

研究揭示了动机类型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内在动机与长期记忆保持显示出强相关性($r = 0.72$),但外在动机与即时表现的相关性较弱但仍显著($r = 0.45$)。

5. 实践应用

5.1 代码示例

以下伪代码演示了如何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实施激励策略:

class MotivationalStrategy:
    def __init__(self, student_profile):
        self.student = student_profile
        self.motivation_level = student_profile.motivation_score
        
    def apply_autonomy_support(self):
        if self.motivation_level > 0.7:
            return self.provide_choice()
        else:
            return self.scaffold_autonomy()
    
    def provide_choice(self):
        """为高动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选择"""
        learning_options = self.generate_learning_paths()
        return {
            'strategy': 'autonomy_support',
            'options': learning_options,
            'guidance_level': 'minimal'
        }
    
    def scaffold_autonomy(self):
        """为低动机学生逐步建立自主性"""
        return {
            'strategy': 'scaffolded_autonomy',
            'structured_choices': self.limited_choices(),
            'guidance_level': 'moderate'
        }

5.2 未来应用

研究结果对教育技术、教师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用包括:

  • 自适应学习系统:基于实时学生参与数据调整激励策略的人工智能平台
  • 教师专业发展:专注于自主支持型教学实践的培训项目
  • 跨文化应用:将研究扩展到具有相似文化动态的其他亚洲教育环境
  • 纵向研究:长期跟踪动机和成就模式

原创分析:在EFL环境中整合自我决定理论

本研究对理解自我决定理论在泰国EFL课堂中的运作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结果与更广泛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一致,同时突出了文化特异性。与Ryan & Deci(2000)原始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中考察的西方教育环境相比,泰国课堂展示了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与自主需求相互作用的独特模式。

本研究将问卷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论提供了稳健的数据三角验证,类似于Bernaus & Gardner(2008)跨国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然而,本研究通过具体考察自主支持中的师生动态增加了深度。自主支持策略与更高表现相关的发现与Assor等人(2005)的结果相呼应,但针对泰国环境进行了重要的文化调整。

在技术层面,本研究通过开发在亚洲环境中验证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具,为教育测量做出了贡献。动机评估框架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类似于CycleGAN(Zhu等人,2017)通过无监督学习改变图像处理的方式。未来的工作可以应用类似的无监督方法来识别大型教育数据集中的潜在动机模式。

报告的动机与实际学习成就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关于测量效度和文化反应偏差的重要问题。这与跨文化心理学研究(Heine等人,2002)中关于集体主义社会中自我报告测量的担忧一致。未来的研究应纳入行为测量和学习分析以补充自我报告数据。

从实施角度来看,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育项目需要明确的自主支持策略培训。这可能涉及带有实时反馈的微格教学环节,类似于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培训模式。该研究还指向开发文化适宜的自主支持,既尊重泰国教育传统,又促进内在动机。

6. 参考文献

  • Assor, A., Kaplan, H., Kanat-Maymon, Y., & Roth, G. (2005). 直接控制型教师行为作为女孩和男孩动机低下与参与度不足的预测因子。教育心理学杂志,97(4), 684-699.
  • Bernaus, M., & Gardner, R. C. (2008). 教师激励策略、学生感知、学生动机与英语成就。现代语言杂志,92(3), 387-401.
  •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自我决定理论:人类动机、发展与健康的宏观理论。加拿大心理学,49(3), 182-185.
  • Dörnyei, Z. (2001). 语言课堂中的激励策略。剑桥大学出版社。
  • Gardner, R. C. (2007).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Porta Linguarum,8, 9-20.
  • Heine, S. J., Lehman, D. R., Peng, K., & Greenholtz, J. (2002). 主观李克特量表的跨文化比较有何问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82(6), 903-918.
  •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对内在动机、社会发展和幸福感的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55(1), 68-78.
  • Zhu, J. Y., Park, T., Isola, P., & Efros, A. A. (2017). 使用循环一致对抗网络的无配对图像到图像翻译。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论文集,2223-2232.